宁夏残联信息第20期
本期要目
★智慧残联助推残疾人服务更加便捷高效★精准康复项目重塑残疾人家庭幸福生活
★吴忠市利通区残联送法进“残疾人之家”积极营造残疾人事业发展良好法治环境
★大武口区三举措持续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提质增效
★动态6则
智慧残联助推残疾人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近年来,自治区残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主动融入信息化发展大势,以“一数一源、一人一案、一网通办”为目标,突出“安全性、开放性、共享性、服务性”要求,按照“分步实施、统筹推进”的工作思路建设打造了“智慧残联”(一期)系统,在宁夏残疾人工作信息化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全区残联系统精准获取、快捷共享数据提供了基础,为更好运用信息技术助推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探索尝试,在精准、便捷、高效服务残疾人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数据画像”保障残疾人服务更加精准。牢固树立数据思维,充分发挥“智慧残联”(一期)系统共享、汇聚、梳理、整合残疾人数据资源的功能,用数据为残疾人精准“画像”,让制定政策、谋划项目、推动落实更有针对性。先后打通与中国残联维权部、康复部、教就部及自治区公安厅、农业农村厅、民政厅、人社厅、医保局的数据共享通道,对残疾人基本信息、持证信息、参保信息、社会救助信息、三类人员监测信息、康复信息、就业信息、教育信息、托养信息、死亡信息等共计135万余条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初步形成了全区残疾人全生命周期数据档案。不但为残疾人事业发展补助资金的分配下拨提供了基本依据,也为开展实施7—17岁残疾儿童少年康教融合救助、骨关节置换、脑卒中患者康复救治等新的康复项目提供了数据线索和数据参考。
二是“即时申请”保障残疾人服务更加便捷。始终站位残疾人立场,把“为残疾人提供便利”作为系统设计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充分借助移动互联网在信息获取、享受服务方面的优势,为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0-6岁残疾儿童康复、成人康复、精神障碍患者救助、居家托养、辅具借用、就业培训等残疾人服务事项开发服务对象移动端并统一植入“我的宁夏”APP,推动与“残疾人服务一件事”统一入口、无缝衔接,实现了残疾人民生兜底全部事项和融入社会部分事项的网上办、掌上办,让残疾人既能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查看惠残政策,了解惠残项目;也能根据个人需要实时申请残疾人证办理、“两项补贴”、养老保险补助以及康复、托养、辅具借用、就业培训和帮扶等服务,并实时查看服务审核进度。较好解决了残疾人办事难、办事繁的问题。今年以来,全区1.6万余残疾人通过移动端注册账号,1万余残疾人通过系统直接申请并享受家庭无障碍改造、居家托养等服务。
三是“线上办理”保障残疾人服务更加高效。坚持把信息系统建设作为深化残联组织改革、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着眼“严格政策执行”和“提升服务效率”的目标要求,严格对照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0-6岁残疾儿童康复、成人康复、精神障碍患者救助、居家托养、辅具借用等相关业务的现行政策文件进行系统流程建造,实现各类服务从申请、评估到审核、公示,再到实施、监管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同时围绕更好匹配信息化服务新模式补充修订相关业务政策文件,“量身打造”、制定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推动信息技术与残疾人服务深度融合、完美适配。目前各级残联、残疾人服务机构只需登录系统服务管理平台,就能够实时对残疾人的服务申请进行流转、审核、建档、处理、查询,有效解决了线下服务“批量审核”、申请材料流转部门多等引发的服务响应时间过长问题,业务办理时间大幅缩短,居家托养服务从提出申请到开始接受服务最短时间仅5天,真正让残疾人在高效服务中增强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自治区残联办公室)
精准康复项目重塑残疾人家庭幸福生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近年来,宁夏残联顺应残疾人的美好生活向往,聚焦残疾人期盼最集中、效果最直接、影响最深远的康复需求,精准设计实施康复项目,取得了“救助一人、改变一生、解放一家”的良好效果。
一是“重塑未来”,帮助肢残人迈开追逐梦想的“脚步”。“我一定会坚持下去的,未来我也会努力学习考个好大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看着海某某这个阳光自信的15岁男孩,很难想象4 年前他还因肢体严重畸形几乎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海某某为先天性双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术前双膝关节外翻畸形明显,双足屈曲内翻畸形,呈下蹲步态,让他十分自卑,不愿与 人接触。2021 年至2023 年,在宁夏残联“重塑未来”项目救助下,经过3次手术矫治和专业康复训练,海某某的双下肢外观和功能恢复基本正常,有了足够的勇气与社会接触,更有自信面对 未来。“重塑未来”是专门针对肢体严重畸形残疾人实施的矫治手术救助项目。自2014年以来,在中国肢残人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宁夏残联累计投入2104万元,对308 名肢体残疾人进行了矫治手术,助力了84 人就学就业,术后康复显效率达90%以上。受助对象身体结构与功能得以显著改善,不但普遍实现了重残变轻残、轻残变复能,而且从自卑变得自信,为成就不一样的人生提供了可能。2021 年以来,经宁夏残联积极争取,“重塑未来”项目被纳入自治区财政保障,并且建立起一致稳定的本土技术团队,为项目持续实施、残疾人持续受益奠定了基础。
二是能力重建,帮助脊髓损伤者挺起自信生活的“脊梁”。“这场婚礼是我们生命之旅前行的阳光,是老天的恩赐”2021年12月2日,一场感人的婚礼如约举行,作为新郎的脊髓损伤患者刘某某向同为脊髓损伤患者的新娘马某深情表白。刘某某因从卡车坠落致胸11、12脊椎损伤,马某某因车祸致颈6、7脊髓 损伤,两人都曾一度完全依靠他人照护生活起居,几乎丧失了生活的信心。而让他们重新拥有自理能力并自信相爱的,正是宁夏残联组织实施的脊髓损伤残疾人能力重建项目。脊髓损伤残疾人因伤后障碍多、并发症多、治疗困难,大部分处于精神失落、生活封闭状态,被称为新时期的“隐形人”。为让脊髓损伤残疾人战胜困难、走出家门、重新融入社会生活,2021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怀支持下,自治区残联根据脊髓损伤者身心特点启动了宁夏脊髓损伤残疾人能力重建训练项目,通过组织脊髓损伤残疾人参加能力重建培训班的方式,建立由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同侪老师等组成的康复工作团队,以伤友互助训练模式,开设体能训练、生活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心理重建等课程,帮助脊髓损伤残疾人挖掘自身潜能实现生活自理,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四年来,已成功举办训练班14期,帮助360名脊髓损伤残疾人重建生活能力、重树生活信心,其中67 名伤残病人从全失能残疾人蜕变为残疾人运动员,在全国及自治区残疾人运动会上争金夺银,活出精彩人生。中国残联原主席张海迪对该项目给予充分肯定。
三是“光明之家”,帮助中途失明者点亮勇毅前行的“灯塔”。“今天办了一件大事,给自己点一个大大的赞。”依靠手机导航和盲杖独自乘坐公交并步行2 公里,到市民大厅办完业务的张某某开心地肯定了自己。2020 年,张某某因眼底中央静脉阻塞诱 发青光眼导致视力逐渐下降,2023 年春节前夕,双目完全失明。 在之后的七个月,因为失明后的恐惧和心理打击,她几乎没有下过楼,生活琐事全靠亲戚帮忙代理。2023 年9月,她参加了在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举办的“光明之家”中途失明者能力重建训 练班,经过2 个月的系统训练,她又找回了曾经那个走南闯北女强人的自信,重新走出家门开始了新的生活。“光明之家”中途失明者支持性康复服务项目由中国残联发起和推行,针对中途失明者的继发性身心障碍,通过定向行走训练、心理疏导、智能手机应用、盲文阅读书写等培训和社区家庭适应性训练,帮助他们掌握了独立生活和就业的技能,重建生活信心,重新融入社会。自2020年以来,宁夏残联共投入110.15万元,为 296 名视力残疾人及中途失明者完成能力重建。宁夏因项目成效突出参与编写了全国《中途失明者生活重建康复服务指南团体标准》。
四是站立轮椅,帮助高位截瘫残疾人“站起来,走出去”。今年49岁的李某某,曾经是一名军人。11年前,一次意外导致他高位截瘫,从此这位原本铁骨铮铮的汉子只能被困在家里,生活弥漫着无力感。现在李某某又回到属于曾经军人的爽朗状态,“我现在能站立能出门,还能做点简单的家务,帮媳妇儿打打下手。”话语里是对当下生活的接纳和满意。在李某某生活和精神状态改变的背后,有电动站立式轮椅的功劳。为了促进重度肢体残疾人身体康复,减轻压疮等并发症,提升他们日常生活及就学就业质量,2019年起,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福彩公益金的支持下,自治区残联每年安排预算资金200万元左右,实施了电动站立式轮椅公益助残项目。六年来,累计为609 名高位截瘫残疾人适配了电动站立式轮椅,适配有效率100%,回访满意率98.8%,帮助受助残疾人有效防止了因长期卧床导致的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了生活质量,实现“站起来、走出去”的梦想。(自治区残联康复和体育工作部)
吴忠市利通区残联送法进“残疾人之家”积极营造残疾人事业发展良好法治环境
今年以来,利通区残联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全区残联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实施方案(2021 年-2025 年)》,扎实推进残疾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 年),紧紧围绕强化残疾人权益维护,突出残疾人普法工作重点,依托已建成运营的残疾人服务机构——尚之学忘忧草残疾人之家,深入开展残疾人法治宣传教育、法律援助、矛盾调解、信访维权等活动,为残疾人事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构建“普法+志愿助残”服务模式。成立利通区残联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理事长办公会、残联党支部党员大会等研究部署残联法治暨残疾人普法工作,加强残疾人法治建设组织领导。结合残疾人之家建设、志愿助残服务品牌打造,依托尚之学忘忧草残疾人之家“曙光互爱”志愿助残服务项目,建立由专业律师参加的尚之学普法志愿助残服务队,聘请吴忠一楠律师事务所杨帆律师担任队长,明确工作工作职责,深入各残疾人之家、村(社区),广泛开展以宪法、民法典、残疾人保障法、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等为主题的普法宣传、专题讲座、法律咨询等助残法律服务活动10 场次,直接服务残疾群众500余人次,形成“普法+志愿助残”服务模式。
二是增强政策引导,推进普法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聚焦主责主业,坚持开展“普法宣传+政策解读”法律“六进”活动,组织各乡镇残联专干、尚之学普法志愿助残服务队深入残疾人家庭开展入户走访活动5次,累计开展入户普法200 余户,针对关心的法律法规及与残疾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惠残政策进行答疑解惑,有效提高了残疾人知法、学法、懂法、用法的意识和依法享受各项惠残政策能力,扎实推进0-6岁残疾儿童康复、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等民生实事项目应救尽救、应享尽享,全方位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
三是聚焦“急难愁盼”,打通残疾人依法维权“最后一百米”。依托尚之学普法志愿助残服务队,深入开展法律进残疾人家庭活动,动员组织志愿者积极参与普法和矛盾化解工作,累计帮助困难残疾人解决各种法律纠纷10 余起,从源头帮助残疾人及家属化解了一批揪心事、烦心事。残疾人周某某与其丈夫结婚不到一年,就因残疾被抛弃,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当地派出所和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为其提供法律救助,最终帮助她找到失踪近10 年的丈夫。肢体残疾人马某被租房客拖欠三年房租且租期到期拒不搬离,志愿者入户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协调法律援助律师,运用法律手段为其依法挽回损失,有效维护她的合法权益。(利通区残联)
大武口区残联三举措持续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提质增效
今年以来,大武口区残疾人康复工作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 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目标,倾力为残疾群众提供精准辅具适配服务。
一是全面摸底筛查,做到应救尽救。“老师好,我是李小宝(化名),我很喜欢跟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大武口区朝阳街道4岁的听障儿童李小宝经过一年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已经可以熟练地和老师、家长沟通,感谢老师们的辛苦付出。”李小宝的母亲感激地说。近年来,大武口区残联把0-6岁残疾儿童康救助项目为重要抓手,全面开展残疾儿童摸底筛查、审核、转介、经费结算和残疾儿童信息数据库录入,建立实名制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档案,确保有康复需求的0—6岁残疾儿童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截止目前已转介至定点康复机构62 人,共投入资金26.5万元。
二是创建自助互助基地,满足康复需求。大武口区残联依托石嘴山市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和朝阳街道“忘忧草 ・残疾人之家”创建2家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基地,帮助精神残疾人及
肢体障碍者开展康复培训、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等服务,帮助残疾人树立信心、重建能力、融入社会。辖区内“脊髓损伤者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基地”、“精神障碍者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地基”为40余名残疾人提供心理健康讲座5期、脊髓损伤康复培训2期、生活技能培训3期、书法知识讲座2期等康复服务项目。
三是精准适配辅具,提升生活质量。“假肢质量很好,配上假肢,我可以独立行走了,也能干一些简单的活,残联的工作人 员还特地上门服务,真是感谢你们。”家住长胜街道的吴某某说,残联邀请的辅助器具公司专业技术人员为其测量尺寸、取模定制、试穿调整,直至穿戴舒服、使用安全。截至目前,为有辅助器具需求的620 余名残疾人适配轮椅、助行器、腋拐、语音盲文电磁炉、假肢矫形器等辅助器具3470 件,共投入资金44万元。(大武口区残联)
【动态】
★8月21日至23日,在甘肃兰州市举办的第八届全国残联专职委员知识竞赛决赛中,宁夏残联荣获季军,兴庆区残联荣获优胜奖,利通区杨丽媛荣获学习之星一等奖,西夏区马彦彦荣获学习之星三等奖的好成绩。
★9月4日,大武口区残联举办“让梦想照进现实,用才艺点亮未来”首届残疾人才艺大赛,10 个参赛节目、3 个展演节目共计40 余名选手参赛。
★9月6日,全区首届特殊儿童康教融合技能大赛在石嘴山市圆满落下帷幕,大赛涵盖理论、实操、视频展示等多个项目, 主要从听力语言、孤独症、肢体障碍三个方向全面考察康复教师的综合能力。
★9月8日至12 日,我区派出10 名听力残疾人和4 名工作人员参加了在江西九江市举办的2024 年中国残疾人广场龙舞推广活动,取得二等奖的好成绩。
★近日,海原县残联携手海原县海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举办了以“编织希望,点亮生活”为主题的手工编织技能培训班,37名残疾人参加培训。
★今年以来,金凤区残联已累计为符合条件的37 名残疾人发放自主创业扶持资金18.8万元,进一步激发残疾人自主创业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