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坐在轮椅上的追梦者
“路,无法用腿去蹚,却能用笔去拓。文学让我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美好。”前不久,在散文集《青白石阶》首发式暨研讨会上,马骏说。他的首部文学作品集《青白石阶》入选中国作协2023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项目。
马骏(右)与自治区政协委员、宁夏作协副主席、固原市文联副主席马金莲合影留念。
从吃饭、翻身都要别人帮忙到笔耕不辍,先后获得中国残联征文奖、《收获》文学杂志读者征文奖等奖项的文学达人,西吉县残疾人马骏的成长经历让更多残疾朋友有了奋斗的动力。
父亲脊背上的求学路
1995年,马骏出生后得了罕见病“脊髓性肌萎缩”,下半身瘫痪、全身无力,吃饭、翻身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2004年,9岁的马骏常常坐在青石阶上,看着妹妹背着书包去上学。妹妹中午写作业,他就让母亲买来本子,跟着妹妹学习写字。“我手上没力气,手指不听使唤,右手拿笔抖个不停,写出来的字也歪歪扭扭。更让我难过的是,我也不知道这些字咋读。”回忆童年,小伙子眼睛里噙着泪花。
看到儿子终日郁郁寡欢,父亲背着马骏上学,等他放学再背回家……这一背就是十几年。儿子逐渐长大,而父亲并不宽大的怀抱始终是马骏最坚定的依靠。“他抱着我,像是抱着他的心脏。”马骏说。
2007年,马骏的弟弟出生,却因右手被拉伤导致右半身瘫痪。自此,母亲扛起了和父亲一样的爱和责任,开始接送小儿子。可随着小儿子渐渐长大,瘦弱的母亲越发感到力不从心。2016年,马骏以一张大学入学通知书,回报了父亲风雨无阻的付出,可现实无情地摆在他面前:去上大学,父亲就得陪读,弟弟怎么办?最终,他决定放弃去读大学。
相遇“史铁生”
后来的一段时间,马骏待在一个30平方米的房间内不愿出门。2017年,父母花2万元为他定制了一辆轮椅。
灰暗的日子里,马骏靠在炕头,任由风翻动着史铁生《我与地坛》的书页,当“轮椅”二字映入眼帘时,他的心被触动了:“感受地坛的春夏秋冬、人间美好,史铁生先生可以出去,我为什么不能?”于是,马骏坐在轮椅上,穿梭于西吉县大街小巷,看街角围坐在一起下棋的人,听广场上优美嘹亮的歌声,和上班的人们一起行进……马骏开始融入社会,并由衷感叹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美好。
有了电动轮椅,西吉县图书馆变成了马骏的“心灵医院”。每当翻阅文学作品时,他都强烈地想书写一些自己的故事,写下和史铁生文字里一样的或不一样的东西。无数个黑夜,软弱无力的指尖用力触碰着手机屏幕,一行又一行文字跃动着。马骏给自己取了“柳客行”的笔名,虽然他未曾走出宁夏,但这个如侠客般的名字,寄托着他想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心愿。他说,这种洒脱是史铁生先生给的。
2019年,马骏的手机里已经存了很多自己写的散文、小说,但他从不敢发表。偶然的机会,马骏结识了西吉农民作家王雪怡。他认可马骏、鼓励马骏,带着马骏认识了很多“文学之乡”的本土作家,并帮他投递作品。那年,马骏的第一篇散文《静夜思》在《宁夏文艺家》发表。2021年,马骏的作品登上了《六盘山》的新人专栏。同年,马骏获得“西吉县文学新秀奖”。至今,他已用手机写下了30余万字。
“读书改变了我,让我知道自己的苦难是有的,大家的苦难也是有的,但是我们必须去面对,在书中找到更多的解决办法,坚持下去就是最大的希望。”马骏坦言,生活中别人异样的眼光会影响他,但因为读书、写作,他变得更加自信,对文学的热爱也更加纯粹了,创作的路上,他是健全的、饱满的。如今,在他的新作品中少了消沉,多了阳光。
历经风雨勇往直前的马骏不仅成为固原市作协副秘书长,还先后在《民族文学》《文艺报》《宁夏文艺家报》《朔方》《六盘山》《固原日报》等发表了文学作品。“这条路上,有最开心的自己。我看见,那个坐在石阶上的小男孩向我招了招手,眼里有一道白亮的光,曾经的暗淡消失不见,他的笑容还是那样甜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能够带动更多的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完成梦想。”采访结束时,马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