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残助残,他们向“锋”而行
3月5日,中宣部命名第九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覆盖了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他们立足本职、建功岗位,在平凡的工作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和贡献,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泾源县残疾人康复和就业服务中心成为宁夏唯一入围的示范点。为什么是他们?他们做了些什么?让我们从服务中心忙碌而有爱的一天时光里寻找答案吧。
滑雪场
拔河、击锣、投壶…… 残疾人朋友高兴得满场撒欢
投壶项目吸引众多残疾人参与。
3月11日,8点10分,金黄色的阳光正从六盘山上慢慢下移,山脚下的泾源县城弥漫着澄澈的空气。51岁的马智清站在泾源县残疾人康复和就业服务中心门口翘首张望。患小儿麻痹症的他左腿萎缩悬空,靠右脚和拐杖支撑身体。两天前,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给他打电话,说要带残疾人去滑雪场玩。因为行动不便,他7点钟就从家里出发,早早赶到服务中心门口等待。
和他一起等待大巴车的,还有50名残疾人和家属。他们当中,有些和马智清一样,当天早晨才从家里赶来。有些长期住在这里接受康复指导,大多是智力和精神残疾。
18岁的兰国东眉清目秀,看不出行何异样。有人逗趣地问:“兰国东,咱们今天去哪里玩呀?”
“回家。”兰国东毫不迟疑地回答。
33岁的兰梦奇是班长,妈妈一早就赶来陪他。“每个周末我都把他接回家,经过3年的康复训练,变得越来越好,回家后还知道帮着做点简单家务。”妈妈说。
大巴车来了,人群便分成两行,残疾人一行,家长一行,家长挽着孩子的手,互相帮助着登上大巴车。
他们要去参加的是由中国残联主办的第八届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季特色活动(固原站),地点在泾源县兴盛乡的宁夏雅豪国际滑雪场——宁夏设施最齐全的滑雪场地。固原市其他县区的200多名残疾人和家属也赶来参加。
简短的仪式后,残疾人们开启了欢乐之旅。
第一站是拔河比赛,“嘉宾队”对“泾源队”。规则是每队10人,但团结友爱的残疾人们一拥而上,“泾源队”人数远远超过了10人。纵然如此,第一局也比不过训练有素的“嘉宾队”。接下来两局,看着残疾人失望的表情,家属和志愿者纷纷跑上去帮忙,呈现出40人对10人的“可喜局面”。“泾源队”自然“大获全胜”,残疾人们满地撒欢庆祝胜利。
冰雪特色活动设计了飞盘、击锣、保龄球、滑轮胎、投壶等适合残疾人的项目。
马靖康击倒了5个保龄球,牛文强击倒了8个。惠智琪在妈妈的指导下,扔了10个雪球,击中了一次铜锣。牛文强参加投壶比赛,10支箭投中了两支,赵健成则只投中了一支。
55岁的盲人沙西莲在母亲的带领下,租了辆面包车赶到现场。服务中心每年都会组织四五次残疾人集体户外活动,沙西莲每次都是租车参与。沙西莲与人说话时,总是满脸微笑,她有两个女儿,老大已经22岁了,老二也外出打工。母亲带着她四处寻找适合的项目,最后锁定了冰壶运动。
马智清在冰壶项目边徘徊了很久,因为这个项目要下蹲,而他的右腿很难着力,怕蹲下去摔倒被人嘲笑。固原逆行者救援队的志愿者说:“你大胆玩,我在你身边护驾。”
空旷的雪地上到处是叫喊声和欢笑声。
兰梦奇和妈妈离开人群,拉着轮胎往雪道高处走。就在大家都以为妈妈要拉着兰梦奇跑下来时,却发现兰梦奇拉着妈妈飞奔而下。人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无意间拍到妈妈脸上挂着的幸福泪花。
工作场
串肉串、养蜜蜂 有份活计既能挣钱又利于康复
残疾人员工在车间里串肉串。
中午1点30分,在滑雪场吃完午餐后,所有人员返回。到达服务中心后,人员开始分流。家属回家,长住的残疾人开始准备下午的课,兰梦奇等10人要去上班。
上班地点在2.5公里外的宁夏盛飞豪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服务中心没有大车,技师刘千武得用面包车往返两趟才能把他们全部送到。当然,兰梦奇他们并不能像正常人那样上班,还得配两名老师。工作内容是制作烧烤用的肉串,每天工作三四个小时。
说起接纳残疾人就业的事儿,盛飞豪负责人刘文颇有一番感慨。公司总部在西安,本来就有聘用残疾人的传统。2022年,公司在泾源设立后,刘文就主动去服务中心对接,“我们是做食品的,对卫生特别敏感,看到服务中心整洁明亮,好感一下子就上来了。”盛飞豪每天都有上百名员工在一个大车间里制作肉串。为了照顾残疾人,公司专门隔出一个工作间。简单的手工劳动,残疾人做起来很费劲,两名指导老师不时地纠正他们的动作。
“这10人属于有点劳动能力的,每天工作一会儿,每月能挣三四百元,最关键的是,换个环境对他们康复更有帮助。”刘千武说。
与兰梦奇不同,泾河源镇泾光村的马江科则在家就业。4年前,57岁的他因为车祸导致三级残疾,成为村里的建档立卡户。2021年,服务中心联系到宁夏众天蜂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请求帮助农村残疾人就业。众天蜂业介入后,给残疾人免费发放蜂王,免费给予技术指导,蜂蜜以市场价全部回收。
“这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所以我就开始干了。”马江科说。现在的马江科变成了有钱人,2023年蜂蜜收入超过10万元。在服务中心的帮助下,参与甜蜜事业的残疾人越来越多,2021年是11户,2023年是58户。泾源县有3800多名残疾人,想办法引导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始终是服务中心的重要任务。
康复场
送康上门、针对性治疗 老师为他们提供免费的专业服务
兰梦奇他们在安静地制作肉串时,服务中心里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康复技师王妍正在给一个4岁的小男孩做检查。
小男孩两岁时脑出血导致半身不遂,一直在家静养。3月8日,男孩的外婆兰西女听邻居说服务中心可以免费做康复治疗,便急着赶来。一番检查后,王妍确定可以对男孩进行康复治疗,让他恢复到最佳状态。在服务中心住院治疗一切免费,唯一的条件是需要家长陪同。兰西女面露难色。原来,兰西女的老伴已去世,女儿离婚后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她和外孙两人,家中还养着牛,走不开。
老师为孩子进行康复训练。
“那就送康上门。”刘千武果断地说。
“送康上门”针对那些无法离开家的残疾人,康复技师每周下去一次,每次做3小时的康复训练。训练包括认知、运动、夹珠子、串珠子、手眼协调等项目。刘千武和王妍都是送康上门的技师,过去3年,他们负责的7位残疾人分布在泾源县的6个乡镇,需要一家一家地跑,又苦又累,但收获颇丰。新民乡有名6岁的脑瘫儿,原来只能蜷曲在床上,送康上门3年后,关节可以活动,身体可以平躺,右手可以拿饼干送到嘴里。
老师在为儿童做语言障碍康复训练。
这样的付出,可以在服务中心的每间教室里看到。在一间个训室里,一位老师手持卡片,面对一个孤独症孩子。在另一间个训室里,另一位老师拿着几把小棍,在教另一个孤独症孩子的平衡感。言语矫正室里,老师一边轻拍桌面一边教孩子唱歌,面前坐着9个孩子和3个家长。成人教室里,老师在讲脚踝扭伤后的应急处理,“30分钟内先冷敷,30分钟后再热敷。”下面坐着12名残疾学生。同样一句话,老师要面带微笑地让所有残疾学生重复好几遍。这种外人难以想象的辛苦,对服务中心的每位老师而言,却是再正常不过了。(记者 闵良/文 韩胜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