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残疾人之家”:用爱的阳光点亮折翼天使的希望
编者按
残疾人之家是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宁夏以提升“残疾人之家”建设服务水平为切入点,坚持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切实提升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政策上铺路,在资金上投入,各地结合辖区自有资源,打造特色专项服务,实现了“残疾人之家”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不断升级蜕变。
5月19日,在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我区几家规范化建设“残疾人之家”,从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减轻残疾人家庭负担、实现残疾人朋友的就业梦想等多个维度集成和全面展示宁夏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
芦花苑社区“残疾人之家”:上班打卡地是温暖的家
“直播间的家人们,这款产品非常畅销,口碑很好,大家可以放心购买……”5月初,在位于贺兰山西路街道的西夏区芦花苑社区“残疾人之家”,宁夏西部职业技能培训学院讲师龚佩佩一行人正在为残疾人开展为期一周的网络直播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宁夏一家企业老板主动找到了参加培训的罗娜等残疾人,提出愿意资助她们进一步学习直播带货等技能,未来合伙创业。
“刚刚残疾那会我一度想放弃自己的生命,是‘残疾人之家’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向我伸出援手,点燃我生活的希望!”今年36岁的罗娜在2018年因病致残后,和大多数残疾人一样迫切需要一个在家门口自力更生的工作机会。“每个月看病吃药就得1万元,生活压力非常大!”来到西夏区芦花苑社区“残疾人之家”后,工作人员帮助罗娜解决了医保报销等问题,同时也帮助她参与到“残疾人之家”的各个就业项目中,如剥蒜、折纸盒等。如今,罗娜等多名残疾人更是通过电商培训、学习视频剪辑等,开始探索新的就业创业渠道。
图为芦花苑社区“残疾人之家”开展网络直播技能培训。
西夏区芦花苑社区“残疾人之家”依托于西夏区贺兰山西路街道芦花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站建成,主体面积1000余平方米,共划分为手工工坊、生活休息区、健身理疗区、文化娱乐区、办公管理区等5大功能区,集生活照料、技能培训、康复训练、文体活动、辅助性就业等功能于一体,为辖区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养护、就业、康复等综合服务。
在二楼的多媒体功能室,“芦花向阳”残疾人合唱队正在这里进行日常练习,队员们纷纷上台唱歌,展示在“残疾人之家”获得的温暖力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我们这个残疾人之家设施很齐全,服务也很完善。我们残疾人到这里不仅能工作,也能找到一些爱好,展示自己,遇到更多小伙伴,进一步接触社会,为家庭减轻一定的负担。”残疾人王刚说。
“这里既是‘上班打卡地’又是‘温暖大家庭’!”芦花苑社区书记石涛告诉记者。“我们依托‘以工养残’模式,开展辅助性就业,通过与爱心企业对接,为愿意参加工作的残疾人提供难度小、安全性高的活计,并且定期开展就业技能指导,让残疾人士掌握更多的就业技能,增强自信心,更好地融入社会。未来我们希望更多爱心企业能参与到扶残助残行业,为残疾人群体多提供一个自食其力的就业渠道,帮助更多残疾人朋友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宁夏日报记者 杨淑琼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卫市“残疾人之家”:绽放生命之花
在中卫市沙坡头区柔远镇刘台村“残疾人之家”,有这样一间特殊的房间,放置着量身定制的坐式马桶、淋浴器、洗衣机、床、桌子,安装了可以遥控的电灯,这就是顾凤玉和顾凤玲两姐妹的房间。
“残疾人之家”开展朗诵活动,大家积极参与。
今年55岁的顾凤玉和53岁的顾凤玲都是渐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十来岁时,她们相继患上这种十分罕见的疾病,四肢上的肌肉全部萎缩,没有力气,绝大多数时间都只能蹲在地上。几十年来,她们一直由母亲照顾,由于家住五楼,只能通过窗户看看外面的世界。随着母亲年龄增长,照顾她们也变得力不从心。于是,2021年5月,在市残联的帮助下,顾氏姐妹来到了“残疾人之家”,在这里开始了新生活。“每天早上起来洗漱后,工作人员都会打来早餐给我们吃,吃过之后我们包个香、看个电视或看看书。有需求的话工作人员还会辅助我们下楼做康复、晒太阳,还能跟其他残疾朋友聊天、拉家常,每天我们都过得很充实。”妹妹顾凤玲说。
日常康复训练。
2021年4月,中卫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正式启动运营,依托于康复中心,“残疾人之家”于5月开始启动,是日间照料、康复训练、技能培训、文体康乐、辅助性就业“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助残机构,包含两名培训师、两名服务人员、一名康复师。截至目前,“残疾人之家”为34个18-55岁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服务。
顾氏姐妹是入住日间照料室的第一批人,几年来,她们早已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姐姐顾凤玉告诉记者:“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真心实意地为我们好,所有的细节都为我们考虑到了,我们在这里不仅让妈妈得到了‘解放’,还收获了新的‘家人’,甚至还能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很开心。”
顾氏姐妹说的“包香”“挣钱”是中卫市“残疾人之家”通过与企业协调引进手工包装香项目,以发放报酬的形式让就业年龄段残疾人通过培训后从事简单的劳动,逐步适应社会生活。此刻,在“残疾人之家”辅助性就业区,薛锐熟练地拆开散香包装,有序完成了扎捆、包装等工作。很难想象,他是一名大脑发育不全的残疾人,曾连生活都难以自理。薛瑞的母亲拓女士说:“我的孩子自从能够包香以来,有了收入,有了保障,更有了尊严 我作为家长也放心了。”
老师指导手工编织细节。
目前,“残疾人之家”为30余名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安排了工作,累计获得个人劳动报酬21882元。中卫市残疾人康复(就业)中心主任骆霞云说:“在‘残疾人之家’,我们设立了多种多样的培训课程,如家政、编织手工艺、国际通用手语培训等,我们希望让更多就业年龄段残疾人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燃起更多对生活的信心,融入社会,绽放出生命之花。”(宁夏日报见习记者 杨嘉琪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原州区三营镇“忘忧草·残疾人之家”:真正的家
在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忘忧草·残疾人之家”,有一对父子每天都会来这里的日间照料区。父亲马正(化名),40多岁,多年前因生病造成肢体残疾,妻子离开,留下儿子强强。17岁的强强智力残疾,又患有癫痫。
三营镇“忘忧草·残疾人之家”。
“他俩每天在家大眼瞪小眼,父亲马正非常压抑,得知‘残疾人之家’有日间照料后,像找到了救星。”5月17日,原州区残联康复体育部主任马越告诉记者,此后马正每天将儿子带到“残疾人之家”日间照料区,让工作人员照料儿子,自己去辅助性就业区学编织。
想到马正和强强在“残疾人之家”的日常,马越非常感慨:马正的右侧上肢不能动,只能用一只手学编织,但他学得非常认真,他把要编织的作品牢牢地夹在两腿之间,然后用一只手来回编织。
另一边,日间照料区的工作人员在尽心照顾着强强,强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大小便都不知道。工作人员需要随时看着孩子不要跑掉了,还要随时提醒孩子上厕所。
三营镇“残疾人之家”开展乒乓球活动。
马越说,马正曾告诉她,在“残疾人之家”能让他看到积极的能量,哪怕每天大家帮他照看孩子2个小时,也是给了他喘息的机会,是大家解救了他,让他能有了全新的生活。
三营镇“忘忧草·残疾人之家”是原州区首个将触角延伸到乡镇的“残疾人之家”,拥有840平方米的独立空间,包括儿童康复区、成人康复区、日间照料区、辅助性就业区、公共服务区、户外活动区等。“残疾人之家”服务人员140余人,其中机构康复训练0-6岁残疾儿童11人,成人康复100人,日间照料15人,辅助性就业15人等。除了日间照料,“残疾人之家”还为残疾人提供上门代办服务。
三营镇“残疾人之家”工作人员为残疾人上门代送轮椅。
40多岁的马春(化名),肢体二级残疾,大小便失禁,日常需要成人纸尿裤。“我们为他一个季度适配一次成人纸尿裤,每次都是我们的工作人员帮他送过去。”马越说,为残疾人补贴辅助器具,是残联的一项政策,光成人纸尿裤这一项,每年能为马春(化名)节省2000多元。
三营镇“残疾人之家”开展成人社区康复服务。
马越介绍,“残疾人之家”还会帮助残疾人代办一些审批手续,会从三营至固原往返帮忙给残疾人代取辅具或代买东西。
“我们的‘残疾人之家’可能没有能力为所有残疾人服务,但是只要能精准服务一个对象,能解决一个家庭或者一个残疾人的实际需要,我就觉得我们‘残疾人之家’有存在的意义。”马越说。(宁夏日报见习记者 何婉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大武口区人民路街道“残疾人之家”: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太好了!这样热烈生动的表演让我充满感动!”
“被残疾演员们永不言弃、乐观积极的精神鼓励了!”
……
5月17日,由惠农区残疾人联合会、惠农区南街街道党工委主办的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文艺汇演在惠农区文景广场举行。“咚——哒哒——咚——哒”,伴着铿锵有力的节奏,激昂的鼓点,来自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人民路街道的“忘忧草·残疾人之家”“梦之光”非洲鼓乐团带来的特色非洲鼓乐表演,给现场观众带来了不小的震撼与鼓舞。
“梦之光”非洲鼓乐团上台表演。
据了解,为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加残疾人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在2018年,人民路街道残联从“残疾人之家”中选出了30余名残疾人共同组建了这支“梦之光”非洲鼓乐团。2024年以来,已登台演出30余场。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次次演出的成功,是大家共同努力最终得到的成果。人民路街道工人街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倪艳红表示:“‘梦之光’非洲鼓乐团的成立和演出,让残疾人清楚认识到,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就能重塑自己,让自己发光发热。”
团长赵海平是非洲鼓乐团的“灵魂人物”,因为一次车祸,导致她肢体残疾。刚开始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是大武口区残联和街道干部多次上门,鼓励她走出家门,到社区参加文体活动。渐渐地,她喜欢上了非洲鼓,“成立乐团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在自我鼓舞的同时,也给其他人带去了正能量,展示出我们残疾人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形象。”赵海平说,“如今,我们的乐团也吸纳了许多健全人参加,残健共融,互相鼓励,收获温暖和友谊。”
残疾人之家具有“安置一人、解放一家、温暖一片”的功能。人民路街道“残疾人之家”位于人民路街道工人街社区内,依托工人街社区国家级“残疾人之家”、自治区级“阳光家园”阵地资源和就业创业资源、文体活动特色优势,对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助残服务。
“目前,残疾人之家已引进宁夏天使文化发展专业合作社、手工编织协会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十字绣香包制作、古法制香、手工羊脂皂、面点制作等培训,通过有计划的开展培训、签订订单,成功带动解决了100余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通过‘阳光天使文创集市’,安置或辐射带动近40名残疾人及其家属从事个体经营、文创作品制作销售、文艺创作展演等。”大武口区残联理事长杨琰介绍,“我们的残疾人之家的残疾人都有各自的特色,有的擅长搞文体活动,有的喜欢非遗手工等,我们政府主要是架好桥梁,寻找到更多爱心企业,帮助更多残疾人丰富工作生活,让这些家庭增加收入,真正实现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吴忠市“忘忧草”残疾人之家:助力残疾人自强不息
“马叔,快递给您拿来了,您最近还好吧?有什么问题及时和我联系。”5月2日,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解放村患有精神疾病的马飞前往定向帮扶的一户多残的马良红家中帮忙处理日常事务。残疾人帮扶残疾人?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确实发生在吴忠市利通区(尚之学)助残志愿服务分队。
“让残疾人去帮扶残疾人,帮扶者在帮扶过程中会有成就感,被帮扶者面对和自己一样身患残疾的人不会自卑,更重要的是尚之学的残疾志愿者,可以给其他残疾人树立一个榜样,激励他们乐观生活,自强奋斗。”利通区盲人协会主席马东说,这就是我们成立(尚之学)助残志愿服务分队的初衷。
尚之学扶残助残志愿服务分队。
据利通区盲人协会主席马东介绍,尚之学助残志愿服务分队成立于2022年,登记注册志愿者230人,长期开展以残助残、残健互融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尚之学助残志愿服务分队先后走访残疾人家庭570户,开展各类志愿服务1000余人次,开展志愿服务积分兑换6场次,兑换各类生活物品120件。
2023年,吴忠市利通区尚之学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按照自治区残疾人之家“五有”标准打造吴忠首家“忘忧草残疾人之家”,面积约1100平方米,设辅助性就业室、积分超市等功能室。
“依托残疾人之家建设试点项目,我们创新实施‘3+N’服务机制,3种模式包括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康复训练服务,N个创新是指心理疏导、人道主义思想建设、文化服务、扶残助残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等内容。”利通区残联副理事长绽红花说,尚之学残疾人之家充分发挥扶残助残志愿服务队伍力量,提高残疾人劳动就业技能,增强残疾人群体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切实打通服务残疾人“最后一公里”。
忘忧草残疾人之家开展公益集市。
“我们残疾人之家的辅助性就业培训效果很好,癫痫病人马小龙在我们这里通过辅助性就业培训,连续12月成为我们这里的销冠,现在已经可以自力更生,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了。”吴忠市利通区盲人协会主席马东笑着说。
目前,“忘忧草残疾人之家”已为34名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为利通区470户残疾人家庭提供日间照料、居家托养、辅助就业、康复训练等服务。通过残健共融助力,鼓励残疾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浓厚氛围,让广大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果。
在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忘忧草残疾人之家”,像马小龙这样不怕吃苦,乐观向上的残疾人还有很多……(宁夏日报记者 杨淑琼 见习记者 何婉容 杨嘉琪 贺紫瑞/文 图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