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俊的务工路
蔡志俊今年50岁,是西吉县兴隆镇洞洞村人。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十五六岁时,便拿着父母攒下的血汗钱,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辗转到新疆乌鲁木齐,在一家饭馆里找了一份工作,白天干活,晚上就在饭店的凳子上睡觉。
1999年,蔡志俊第二次去新疆,到乌鲁木齐米泉市,在一家建筑工地务工。刚开始做架子工,后来学习操作塔吊。刚接触塔吊时,蔡志俊看着一排操作按钮一个都不认识,打起了退堂鼓,但想到又得重新找工作,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他虚心请教厂家派来的技术人员,利用下班时间苦学苦练,最终掌握了塔吊的基本操作技能。后来的日子里,蔡志俊夏天开塔吊,冬天看管库房,一干就是3年。其间,他还介绍同村的20多人到新疆务工。
辛苦了几年,蔡志俊省吃俭用买了一辆翻斗车,开始往工地运输建筑材料。后来还经营过工程机械、建筑材料、农副产品等。虽然辛苦,但蔡志俊学到了工程机械操作、纺织机器维护等技术,不但解决了温饱,还在新疆安了家,老家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较大改善。
一人富,不算富。看到家乡许多亲人日子过得不宽裕,外出务工难。蔡志俊就思考如何带领乡亲们到新疆务工,实现增收。于是,他和朋友奔波于新疆的工矿企业、农场连队,了解用工需求。2010年3月,在西吉县就业局的支持下,和朋友在兴隆镇成立西吉县新宁人力资源和劳务派遣公司,6月又在乌鲁木齐成立分公司,蔡志俊主要负责西吉至新疆务工人员的安置及就业服务。
2015年,西吉县驻新疆劳务管理服务站成立,蔡志俊担任站长。近10年来,管理站先后开辟劳务基地28个,收集150多家企业用工岗位7000多个。向新疆天盛实业有限公司、石河子北斗驼铃纺织公司及乌鲁木齐周边的轻工业、工矿企业、商场、农场、餐饮业等领域派遣用工5000多人次,稳定就业3000多人,人均年增收4万多元。
凡是到新疆的务工人员遇到困难,只要蔡志俊知道,他都会尽力帮助。2012年3月,西吉县两名残疾人到新疆务工,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蔡志俊自掏腰包,为两人租房并管吃住。当时妻子对他的做法很不理解,但蔡志俊并没有因为妻子的不理解而撒手不管,而是一边做妻子的思想工作,一边帮两位老乡找岗位,直至两个月后找到工作。2018年底,蔡志俊与当地劳动监察大队协商,为在乌鲁木齐务工的16名西吉群众及时足额追回拖欠工资7万多元,确保他们安心过年。
通过多年的努力,蔡志俊从一个干苦力的农民工,到西吉县驻新疆劳务管理服务站站长,帮助家乡众多兄弟姐妹拓宽增收路,他让他们在新疆务工的道路越走越宽。(记者 王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