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之光伴我行——固原市何兴龙西医内科诊所大夫
“一路走来,残联的帮助就像一道温暖的光,始终照耀着自己前行的道路,成为我创业路上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宽敞明亮的诊所里,说起前半生遭遇,何兴龙泪花盈眶,感慨万千。
1975年,何兴龙出生于一个偏僻落后的村庄。一天早上,6岁的他起床后感觉右腿使不上劲,父母带着他到处求医问药,找亲朋好友借钱看病。即使何兴龙三天经历了两次手术,他也永远失去了像正常人一样行走的机会。
对少年何兴龙来说,日子是在病痛中度过的。悲惨经历在他的心底埋下了一颗救死扶伤的种子。青年何兴龙聪明好学,勤奋上进,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宁夏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学习。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他起早贪黑、苦学本领,原以为五年本科毕业后会走上救死扶伤的工作岗位,可由于当时不包分配的现状,他只能以合同工的身份在医院打工。
无情的伤痛随时随地折磨着他,也影响了工作,何兴龙只能选择另谋出路。“第一次找残联是因为我想开一家诊所。我战战兢兢地走进残联,没想到‘娘家人’非常支持。开诊所钱不够,这时接到了来自残联的3000元救助款,在2004年这笔钱是一笔不小的帮扶。有了这笔钱,我开始租房子、置货架、买药品。当看见写着自己名字的西医内科诊所牌匾上墙时,内心的感激可想而知。”何兴龙说。
正是他勇立潮头、敢于创业的举动,得到了各级残联的赞扬和关注,及时给予何兴龙大力帮扶。“后来残联又帮了好多次,最困难时雪中送炭,解决了我的就业难题,这份恩情永远不能忘。”何兴龙表示。
“残联给予的第二次帮扶是在2017年,带我们去看病。当时我在西安做手术,住了3个月花了20多万元。国家出钱,残联出力,把我的腿治好了。感恩的话不知怎么说,心里一直记着这份恩情。”何兴龙感激地说。
说起未来打算,何兴龙踌躇满志,“现在开诊所的地方是我家的房子,每月纯收入两三万元,完全可以养活一家老小。儿女双全,特别是我的女儿长得特别漂亮。”说起女儿,他满脸自豪。何兴龙最大的愿望是把诊所做大做强,继续帮助那些和自己有同样遭遇的人。
当年何兴龙学医的目的就是治病救人,为社会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多年以来,残疾人来诊所看病他只收取成本费,遇到生活困难的人看病他分文不取。何兴龙时常跟家人说,他既是患者又是大夫,对感同身受这个词理解得特别深刻。病人说哪里不舒服,他马上就会联想到自己;亲人说多么揪心,他也会想到自己的亲人。帮别人也是帮自己,何兴龙受过恩惠,他想要把这种爱心帮扶的善举传递下去。
从医二十多年来,到底为患者减免了多少费用,何兴龙记不清了。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的天职,用善心和爱心为患者解除病痛,用助残扶残的形式服务社会,传播正能量。
从濒临死亡到苦尽甘来,从艰辛求学到艰苦创业,一路上沟沟坎坎、历尽磨难,但在一束光的照耀下,他的创业之路越走越宽阔、越来越稳健。
“作为一个残疾人,我是赶上了好时代。党的好政策,给了我就业的机遇;各级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成就了我的创业梦;残联的关爱,不仅为我擦亮了幸福生活的底色,更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真理:梦想不仅是想出来的,更是干出来的。”何兴龙说。(本报通讯员 高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