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

声音开关

语速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大字幕

重置

退出服务

自治区级刺绣非遗传承人马兰:巧夺天工绣万物 一针一线著华章

稿件来源:华兴时报 发布时间: 2024-11-26 字体: [][][]

马兰刺绣作品。

马兰在六盘山下刺绣。

马兰和非遗传承人研习双面绣手法。

  刺绣,古代称黹、针黹,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在我国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

  “十九世纪中叶,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其中苏、蜀、粤、湘四个地方的产品销路尤广,故有了‘四大名绣’之称。我传承的刺绣技法就是结合了苏绣、湘绣之长,开拓创新而来。”在宁夏西吉县马兰刺绣有限责任公司,自治区级刺绣非遗第三代传承人马兰一边娓娓讲述着刺绣的历史,一边向记者展示刺绣技法——手指翻飞间,道道彩线汇聚入画,呈现其上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山河美景引人入胜……巧夺天工的技法令人啧啧称奇。

  四代传承 坚守技艺

  现年48岁的马兰出生于西吉县红耀乡的一个小山村,她的奶奶是远近闻名的“绣花村姑”,绣出的鸳鸯枕、肚兜等,图案精致逼真,令人爱不释手。从小,马兰就看着奶奶在各种织物上绣花,经过奶奶加工的织物,很受村民欢迎。在奶奶的口传心授下,马兰的母亲马银花成为闻名全乡的刺绣能手,绣品“荷花扇”“娃娃虎枕”“十二生肖针叉”等更是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奶奶、母亲高超的绣花技艺也成为马兰的骄傲,她一有空就跟着长辈学习刺绣,希望长大后也能像她们一样出色。

  1994年,马兰高中毕业,她和妈妈说起未来的打算——学习刺绣。听了女儿的打算,马银花拿出自己多年做的绣花衣和枕头给女儿观赏,马兰惊呆了,针脚精细、画面夺目,母亲手里的织物简直是一件件价值不菲的宝物。看着女儿惊讶的神情,马银花缓缓开口道:“孩子,刺绣是我们祖辈上传承下来的技艺,一定要继续传下去,不能丢了。”母亲的话令马兰更加坚定了学习刺绣的决心。心灵手巧,加之马兰从小就耳濡目染刺绣技艺,因此在学习传统技法上进步飞快。

  如今,马兰又将女儿杨玲培养成为家族刺绣的第四代传承人。在母亲的带动下,大学毕业后,学习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杨玲没有去大城市发展,而是回到家乡,和母亲一起继续传承刺绣这门非遗技艺。杨玲继承了母亲的天赋,从绘图到打格配线,一气呵成,创作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双面绣、“海洋世界”等构思巧妙,画面瑰丽。杨玲结合新时代、新时尚刺绣出的一幅幅作品,受到了更多年轻人的喜爱,将扎根于乡土的刺绣文化融入到了时代发展中。

  创新技艺 打开市场

  随着网络的普及,马兰的视野也更加广阔。她外出学习并观摩了苏绣、湘绣等针法,开拓创新,对传统的民间草根绣制法进行了改良,引入了“双面绣”绣法,使刺绣作品更加完美。

  何谓“双面绣”?只见马兰挽起头发,捻针穿线,一边演示双面绣的手法,一边介绍道,匠人熟练用针的规律,在针上针下的过程中,将千万个线头、线结藏得无影无踪,使双面绣成为刺绣中独树一帜的绣种。双面绣的重点在于针法的运用,马兰在双面刺绣时常用的针法有绕针、抢针和滚针等。绕针是指,起针和落针的方向完全一致,线头的起落针全在边缘,也就是绣出来的形状全是平行排比,边口齐整。抢针又叫戗针,是用短直针顺着形体的姿势,以后针继前针的方法,一批一批地抢上去的针法,抢针通常运用于树枝的分叉处等。滚针也叫曲针,第二针要插入前一针的中部偏前些,紧逼其线,把针脚藏在线下,第三针接针的针尾偏前些,然后依次类推。用这种针法绣出来的形状像极了一条线,因此,它通常用于绣制细小的枝梢、叶片的脉络等类似细线条的形状。此外,还有套针、稀针,总的来说,完成一幅双面绣作品,一定要聚精会神,不能走乱一步。因此,在中国刺绣艺术中,双面绣宛如皇冠上的一颗明珠,集中体现了刺绣的技艺水平。

  马兰所绣的作品中既有反映美丽宁夏的山川和湖泊,如“黄河风光”“火石寨丹霞地貌风光”“党家岔堰塞湖全景图”,也有讲述红色故事的“将台堡镇红色纪念碑”等。细看马兰的“双面绣”技艺,正反两面的图案不差分毫。在马兰注册“马兰刺绣”品牌后,生意日益红火,客户的订单也纷至沓来。

  指尖经济 带动创收

  随着“马兰刺绣”品牌的日渐壮大,质量上乘的绣品吸引了区内外喜爱刺绣的专家和各界人士。马兰的代表作有《校企牵手绣出她时代》《尕女人的那些花儿》等,她的作品先后在2014年首届宁夏女职工手工艺制作大赛暨优秀作品展览会、第十一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等诸多展会、交流会上获得多个奖项,为宣传宁夏起到了良好效果。

  在当地政府、妇联、残联的帮助下,马兰创建非遗产业园区并成为园区的总负责人。她将刺绣手工品分为工艺框画、服饰配饰、工艺礼品三大类,同时结合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了有着宁夏地域特色的手工刺绣类(老布鞋、服饰、配饰、绣花鞋、药枕等),编织类(串珠、手工坐垫、拖鞋)和手工制作类(红军老布鞋、红丝带)等产品,做到按需生产。

  其间,马兰接触到不少就业困难的妇女和残疾人。“大家都心灵手巧,怎么能帮助她们在刺绣上赚到钱呢?”马兰想到了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订单式培训、带动她们创业的路子。根据市场上的产品需求,马兰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358期共14397人次参与,其中残疾学员6期300人次,带动千余名农村妇女就业(其中残疾人45人),为发展“炕头经济”“绣娘经济”作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自宁夏莆田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创立以来,马兰刺绣面向残障人士、农村困难妇女等群体开展刺绣、编织、“万里红”千层底布鞋等手工艺品制作和培训工作,年均回收各类手工制品6万件,参与手工制作的妇女人均年收入1.5万元。不仅提高了她们的收入,还培养了7名非遗传承人。

  马兰希望将刺绣更多地融入国际性服饰、配饰大品牌中,进一步扩大刺绣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订单式培训,高效运用六盘山地区人力资源优势,使得更多的农村留守妇女、残疾人、困难群体有收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为乡村振兴作出新的贡献。(记者 束蓉 文/图)

分享至: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567号   许可证号宁ICP备15001741号-1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新昌东路208号   电话:0951-5668813
网站管理及技术支持: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宁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