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奋力实现全年发展目标“百日攻坚战”总体部署,自治区残联聚焦辅助器具适配这一残疾人最基本的康复需求,坚持破立结合、先立后破,进一步优化适配机制,有效促进了残疾人康复服务提质增效。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区共为19071名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残疾人康复服务率、辅具适配率分别达到100%、99.96%,均居全国各省区第2,农村低收入残疾人康复服务率和困难重度残疾人康复服务率均达到100%,排全国第1位,残疾人对康复服务的满意率达到100%,提前实现既定的“基本康复服务率稳定在全国第一方阵”攻坚目标。
电动站立式轮椅让重度肢体残疾人“站起来、走出去”。
问需于民“立”清单,供给多样化、服务个性化。“去年通过残联宣传,我觉着站立式电动轮椅对我很有帮助,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在手机上填报了申请,没想到真的配上了……”高位截瘫残疾人李某一边“站”在电动轮椅上“走进”鸽棚喂信鸽一边诉说着自己的开心事。宁夏残联系统通过对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等线下调研访视,以及“我的宁夏”“智慧残联”等线上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起触及每一位残疾人的辅具需求动态采集体系,通过深入的互动交流,充分听取残疾人自身的愿望和需求,建立“一人一档”式辅具适配任务清单,由各级残联盯着清单逐人逐件适配销号。将过去自上而下计划式分配改变为自下而上因需适配,辅具供给更加多样、更契合适配对象个性化需求。
与时俱进“立”目录,科技进一步、服务升一级。顺应辅具现代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和康复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求,自治区残联联合自治区民政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卫健委,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补贴管理办法》,制定了《宁夏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补贴(指导)目录》,并建立了鼓励拓展补贴品类的开放体系和两年修订一次的动态调整机制,将一些新产品、新技术及时纳入补贴范围,根据市场调整补贴标准,加快了推广应用进度。现纳入补贴范围的辅具达7大类141种,其中既有纸尿裤、护理垫等常需消耗品,又包含肌电假肢、组件式离断假肢等高科技智能产品,切实提高了残疾人生活品质。
人工耳蜗让听障儿童走进有声世界。
注重结合“立”项目,融在经常时、嵌入关键处。为了充分发挥辅助器具实效,自治区残联将辅具适配与残疾人其他救助服务项目有机结合,实现了项目互促、功能互补的良好效果。如,结合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适配辅具,帮助残疾人从床头到村头畅行无碍,提升了改造效果;结合体育康复进家庭项目适配辅具,实现残疾人生活状况与健康状况同步改善提升;结合脊髓损伤残疾人能力重建项目适配运动轮椅等辅具,帮助脊髓损伤残疾人实现从全失能到日常生活起居自理、由自我封闭到自信社交的明显蜕变,等等。实践证明,将辅具适配融入、嵌入重点助残项目,可以获得“1+1>2”的综合效果。
优化服务“立”机制,促进常态化、增强便捷性。辅具适配服务时效直接关系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此,自治区残联着力推进三项措施:开辟辅具需求线上自主申报和线下访问采集的“并行双轨”,为不同人群申请辅具创造便捷通畅的渠道;指导基层残联改变过去集中采购、批量配发的固有模式,推行采购第三方机构提供常态化适配服务、残联定期结算补贴的方式,大大缩短了辅具适配周期,实现了辅具适配不出月;在社区、景区、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设置辅具“爱心接力 循环使用”服务站628个,为即发性需求者提供免费借用服务,实现了基本辅具到处有、随时借,构建起面向全社会、覆盖全人群的基本辅具供给格局。
高科技智能假肢让截肢患者行动自如。
突出重点“立”规范,管理不缺位、质量有保障。自治区残联将规范建设作为保障辅具适配服务质量的关键抓手,建立健全三个重点环节长效机制。建立分类救助规范,根据市场比价设定分品类辅具适配补贴上限,并根据辅具价格和适配对象分级分类,实行差额补贴和全额补贴结合的补贴机制,满足不同对象特别是困难残疾人的辅具需求;完善精准适配规范,按照“凡适配必评估”原则,要求辅具服务机构对辅具适配申请人定期定点现场评估或上门评估,并留存评估视图资料,确保辅具适配有效补偿需求者功能障碍;健全督查评价规范,实行辅助器具服务部门联合督查和第三方年度评价制度,规定了辅具服务的五种负面情形及其处置方式,明确了辅助器具适配服务补贴资金的使用范围,确保辅具适配服务安全有序、适配对象受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