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口区工人街社区:小事小难搭把手 邻里互助更暖心
张军艳推着马治龙出门散步。
在大武口区工人街社区民乐小区,有这样一段佳话:汉族居民李赵飞、张军艳夫妇与回族邻居马治龙一家,用互帮互助的日常,书写着残健共融、“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动人篇章。
工人街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现有住户5602人,其中回族、藏族、土家族、锡伯族等7个少数民族群众达720人。近年来,社区积极推进“三社联动”成果实践,让各民族群众在这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收获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等诸多荣誉。
今年75岁的马治龙下肢残疾,行动不便,69岁的妻子马玉梅身体也欠佳,干体力活对他们来说都是难以逾越的障碍。推轮椅出门晒太阳、按时翻身避免褥疮、购置生活用品……这些在常人眼中稀松平常的小事,却成了他们生活中的“大难题”。
去年8月的一天,李赵飞、张军艳夫妇在小区散步时,注意到同为残疾人的马治龙。李赵飞告诉记者:“当时马大姐正推着马大哥进单元楼,特别费力。”见状,张军艳立即上前帮忙。这次偶然的相遇后,两家人走动频繁起来,李赵飞、张军艳主动承担起帮扶责任。每天清晨,张军艳都会准时敲响马治龙家的门,小心翼翼地将他扶上轮椅,推着他在小区散步,让他感受阳光、呼吸新鲜空气;到了翻身时间,李赵飞便赶来协助张军艳,共同帮助马治龙调整姿势。张军艳还承担起采购生活用品的任务,细心记录家庭需求,奔波采买。闲暇时,她也会陪马玉梅聊天解闷。
去年中秋节前一天,李赵飞、张军艳夫妇去买菜时特意多买了两斤糯米和一包豆沙馅。“中秋总得吃点应景的。”李赵飞说,他边说边系上围裙,在厨房忙活了一下午,包了满满一锅豆沙粽。另一边,马玉梅知道张军艳爱吃面食,戴上袖套揉起面来,蒸了一屉松软香甜的南瓜发糕,还细心地分成小块用保鲜膜包好。中秋节这天,两家人的门都没有关,饭菜的香味充盈在过道里。张军艳端着冒着热气的粽子推开马家的门,正撞见马玉梅拿着发糕准备往她家送。“快尝尝我新学的手艺!”两家人笑着把美食摆在桌上,李赵飞轻轻推着马治龙来到饭桌前,大家围坐在一起,你夹一块发糕,我递一个粽子,闲话家常间,糕点的甜香与欢声笑语飘出很远很远。窗外,一轮中秋的圆月显得格外明亮。
其实,热心助人的李赵飞是一名肢体三级残疾患者,张军艳则是精神二级残疾,需常年服药。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坚持帮助邻居,用朴素的方式传递温暖。“我身体不好,能帮一点是一点,大家都是邻居,互相帮助是应该的。”张军艳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最真挚的情感。李赵飞也认同地说:“住得这么近,就像一家人,马大哥家有困难,我们不能不管。”
在日常生活中,李赵飞、张军艳夫妇不仅帮扶马治龙一家,还经常主动帮助其他单元楼栋的居民。无论是大事小情,只要他们力所能及,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他们的善举,不仅解决了马治龙一家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更在朝夕相处中,让两家人的心紧紧连在一起。逢年过节,两家人会一起包饺子、做美食,其乐融融;平日里,谁家有个头疼脑热,另一方也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不同的民族,相同的关爱。在工人街社区,这样温暖的故事还在不断上演。大家用朴实而真挚的情感,共同描绘着民族团结的和美画卷,让平凡的生活绽放出耀眼的光彩。(记者 蔡睿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