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

声音开关

语速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大字幕

重置

退出服务

自治区残联关于第二批“美丽工坊”拟推荐对象的公示

稿件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 发布时间: 2024-10-17 字体: [][][]

自治区残联关于第二批“美丽工坊”拟推荐对象的公示

  按照《中国残联办公厅 中国妇联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第二批“美丽工坊”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宁夏残联会同宁夏妇联在各县(市、区)自愿申报的基础上进行了遴选,拟推荐以下机构为第二批“美丽工坊”申报对象。现予以公示。

  1.宁夏巴鸟文化产业有限公司

  2.石嘴山市宪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3.宁夏西吉县马兰刺绣有限责任公司

  公示时间为2024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五个工作日)。公示期间,可采取拨打电话或来访等形式,反映公示单位或个人存在的问题。为便于调查核实,举报人在反映问题时,要提供具体举报事实或线索,并留下姓名、地址、电话号码。自治区残联教育就业工作部电话:0951-5668820,5668821。

  附件:1.宁夏巴鸟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简介

  2.石嘴山市宪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简介

  3.宁夏西吉县马兰刺绣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33333.png

附件1

宁夏巴鸟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简介

  宁夏巴鸟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巴鸟麻编”团队依托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麻编,2017年在兴庆区移民贫困村设立宁夏麻编非遗工坊扶贫车间,通过传统技艺研究、麻编技能培训、产品设计提升、展示展销能力培训等形式开展非遗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给当地残疾人、空巢老人、留守妇女传授麻编技艺,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经过艰辛的努力,建立起与移民村民“零投入、无风险、包分销”的合作模式。

  7年多来,研发团队守正创新,研发出220多个品种的麻编系列文创产品,申请知识产权保护108项,国家外观专利16项。巴鸟麻编团队探索全新的“非遗+旅游”商业模式,在旅游带4A级景区贺兰山漫葡小镇,完成贺兰山天籁艺术村的麻文化活态非遗传承展示展销馆建设。与宁夏各旅游景点、机场、星巴克上海咖啡有限公司、北京依文集团等知名企业建立合作,打造有独特价值的麻文化创意产业链。

  公司通过帮扶车间+培训+村(居)民+订单的模式,运用师资和培训设施,针对残疾人、脱贫人口和低收入家庭,开展非遗麻编的公益性技能培训,截至2024年,开展公益性技能培训200余期,共培训10000多人次,长期承接订单城镇居民三百余人。在兴庆区残联的大力支持下,工坊分别在月牙湖乡滨河家园四村、兴庆区上前城社区、和凤凰北街为残疾人开设麻编技艺编织和缝制培训6期,培训残疾人及家属500人次,残疾人妇女350人次,将村头初加工和社区后期合成有效结合,进行订单式培训收购,为残疾人兑现手工费。培训过程中因地制宜,针对从零基础开始学习麻编技艺的残疾人学员,公司收购学员编织的所有产品,同时对于参与手工麻编的重度残疾人员工资高于普通人员工资近一倍,虽然增加了回收成本,但也建立起公司与残疾人之间相互信赖,提高了残疾人编织好麻编产品的信心。目前,残疾人稳定就业29人,残疾妇女就业12人,带动居家灵活就业的残疾妇女50人,月计件工资300-3500元不等。2022年,在兴庆区残联的支持下公司在滨河四村成立麻编辅助性就业工坊,结合机构实际情况设立机构内管理岗制度和机构员工管理制度,配备服务人员培训老师5名,管理人员1名,服务人员1名,签约医生1名,形成残疾人辅助性就“1+1+N”即残联+企业+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服务新模式;2023年兴庆区残联为“麻编手工工坊”申请挂牌自治区残联乡村振兴帮扶车间,促进机构更好的为移民残疾人服务,助力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实施“阳光家园”项目,为机构精神,智力,重度肢体残疾人开展日间照料服务,助力兴庆区残疾人就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麻编非遗工坊成为宁夏唯一入选由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主办的“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同年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举办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两项国家级优秀典型案例。麻编扶贫产品先后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宁夏“传统工艺+岩画”文创大赛一等奖;宁夏黄河流域非遗作品创意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获“金奖”;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文旅部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文化中国礼”各国使馆伴手礼采购清单;入围文化和旅游部“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项目;2022年获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连续三年获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基地;品牌创始人、自治区级非遗麻编传承人张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授予乡村文化旅游能人,被自治区妇联授予“宁夏巾帼创业之星”。新华社分别以《看中国西北移民如何巧手编织致富密“麻”》、《宁夏月牙湖:麻编文创传递“她“力量》报道浏览量均达一百多万。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国际版、中国文化报、中国网等多家媒体对麻编工坊进行了宣传报道,打造了“宁夏麻编非遗工坊”和银川市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的良好品牌形象。

  公司愿景是通过开展辅助性就业及产业帮扶项目,努力让更多的残疾人参与进来,使残疾人通过麻编项目就业产生内生动力,不仅改善生活条件,提高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理的价值观,同时在手工麻编编织过程中增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变精神面貌,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33333.png

附件2

石嘴山市宪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简介

  2012年成立宪苓剪纸艺术工作室,2018年成立石嘴山市宪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公司有展厅二间,文创产品研发室一间,染坊一间,面积200平方米。在静安四区建有300平方米残疾人培训基地,在水域名都建有130平方米残疾人工作场馆,在银川漫葡小镇景区设有512平方米销售门店。产品同时也入驻银川老大楼和横城非遗基地。

  公司建立剪纸设计工作室和旅游商品研发中心,主要经营:设计剪纸母版、蓝印花布花板,研发文创产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遗文创衍生品。如:围巾披肩、各种植物染色包、剪纸扇子、茶具、茶席、服装印染、床品、文创剪纸记事本、立体生肖、麻编花瓶系列、香包系列等产品、剪纸清明上河图、宁夏风情、梅兰竹菊、大展宏图以及百鹤图等大型系列作品。研发出16个系列300余种文化创意产品。

  宪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宪苓,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剪纸)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员工:胡智丽:自治区级剪纸项目传承人、中级工艺美术师;郑瑞:中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教师、利通区级蓝印花布套色传承人;吕荣梅:惠农区级剪纸项目传承人;吕永正:惠农区级蓝印花布传承人;张新兵(残疾人):惠农区级剪纸传承人;苏俊芳(残疾人家属、两癌患者):惠农区级剪纸传承人。

  在传承非遗文化保护中,充分将振兴乡村旅游和非遗手工制品的发展壮大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惠农区、漫葡小镇开办非遗手工体验馆,采取“优秀技能女工+农户+定单”的工作模式,给海燕村、惠西社区等更多行动不便无法出门务工的残疾人及残疾妇女提供了就业致富的路径,让移民村残疾妇女们带动创业、创新的新亮点。她们不但会剪纸、扎染,还学会了制做手工包,布艺玩偶,香包以及发卡,麻编,小伞等,同时也直播带货,虽然她们身体残疾,但她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丽人生。

  公司通过残疾人培训基地+居民+订单的模式,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拓宽服务领域、促进居民增收。积极探索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模式,打造了辅助性就业一体化综合服务基地。形成石嘴山市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即残联+企业+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和“+培训+辅助型就业+文化旅游”新模式;先后与惠农区残联,静安四区建立了惠农区残疾人非遗传承培训基地。在水域名都社区开设残疾人手工制作工作室,实现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培训、就业需求。推动残疾人就业,石嘴山市委、市政府和各县市残联,以及自治区残联、自治区残疾人就业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先后在银川、石嘴山市及周边县市等地共举办针对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的剪纸、扎染、编织等非遗手工艺品制作技能、技艺培训班+研学30多期,培训+研学城乡居民8000余名,培训妇女、残疾人600余名,带动200余名城镇居民成功就业、创业,其中残疾女21人。

  坚持以服务残疾妇女就业为本,通过政府组织、残联搭台、企业推动和残疾妇女参与,帮助残疾妇女激发潜能、习得技艺、获得收入举办手工艺品制作技能培训班 ,通过培训实现了居家就业,贫困妇女通过居家灵活就业实现致富增收。借助妇联、劳动就业局的培训在盐池北塘新村建立了非遗车间,通过自治区残疾人就业中心开展订单式手工技能、技艺的培训,为自主就业创业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依托残联与社区,成立残疾人培训实操基地,面向全市残疾人,随到随学,推广公益培训并推荐就业,为残疾人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创业就业环境。2021年公司又建立了蓝之工坊工艺品店,2023年有成立艺人坊工艺品店,公司生产的非遗手工制品主要销售区内以及全国,带领37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妇女剪纸、扎染、编织,成为“宪苓剪纸”品牌。以艺术创造力和艺术创作为核心,强调以非遗传承人+残疾手艺人为主体,依靠个人或团队通过手艺、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旅游文化产业。

  2014年宁夏文旅厅命名为第一批文化产业示范户;2017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妇女联合会授予王宪苓手工创意工作室;惠农区妇女联合会授予宪苓剪纸·妇女微家;被评为宁夏旅游协会2019年度最佳会员单位,2020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2021年被评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保护基地,2024年被评为国家级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惠农区第一批宪苓剪纸非遗工坊。宁夏旅游协会授予2020至2023年度优秀会员单位。公司产品多次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以及全国剪纸大赛金、银、铜奖。残疾人员工胡睿、张新兵参加省市及全国比赛,多次荣获金奖、铜奖、优秀奖。

33333.png

附件3

宁夏西吉县马兰刺绣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宁夏西吉县马兰刺绣工坊始建于2007年,是一家以助力残疾人、下岗职工、待业青年和农村妇女就业、创业为主体的手工刺绣工坊,工坊同时将设计、加工、编织、剪纸、工艺装裱和销售融为一体,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经营户。

  随着西吉县马兰刺绣工坊规模的不断扩大,2010年挂牌成立西吉县农村妇女创业发展协会(社会组织),2011年挂牌成立西吉县蓝天民族刺绣培训中心(民办非企业),2013年挂牌成立宁夏西吉县马兰刺绣有限责任公司(民营企业),2020年挂牌成立宁夏闽宁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目前,工坊产品主要以红色旅游为亮色、以绿色为景色、以古色为底色,创作出将台堡“万里红”老布鞋、手工刺绣服饰、配饰、自然景观、画展、绣花鞋、药枕、“宁夏新五宝”、各式香囊、文创系列等产品。产品的创作不但融合了当地非遗文化元素,同时也保护传承了非遗工坊,工坊产品匠心独运,各类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化产品畅销全国部分大中城市,深受客户青睐和赞赏。西吉县马兰刺绣工坊位于西吉县工业园区,即国家地质公园火石寨旅游区咽喉处,东靠水云路,南接闽宁大道,工坊用房面积达350平方米。

  宁夏西吉县马兰刺绣工坊年生产各类刺绣产品6万余件,年销售收入700余万元,稳定解决57人就业,其中脱贫户11人,残疾人16人(残疾妇女10人),带动西吉县乃至周遍地区农村妇女600余名创业就业。

  公司通过“西吉绣坊”、“绣娘小驿站”、“兰花刺绣屋”、“蓝丝带”等平台为培养刺绣技能人才和服务残疾人增收提供有力的保障。截止目前已举办各类培训班358期,培训14397人(次),其中面向残疾学员开展培训班6期,培训300人次。经过培训熟练掌握技能的妇女和残疾人达4320人(其中残疾人21人),每月可创收2800—3000元,较好掌握技能的妇女和残疾人达6479人(其中残疾人15人),每月可创收1500—2000元,一般掌握技能妇女和残疾人达3598人(其中残疾人45人),每月可创收500—1500元,回收各类手工制品9370件,回收资金达98.36余万元,年均收入1.5万元左右,带动千余名农村妇女就业(其中残疾人45人)。帮助更多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就业的梦想,为西吉县乡村振兴撑起半边天,为发展“炕头经济”、“绣娘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及企业负责人马兰曾多次获得全国荣誉奖项,也获得区、市、县各种奖项,2013年9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评为“工会女职工培训示范学校”;2014年首届宁夏女职工手工艺制作大赛暨优秀作品展中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总工会、自治区妇联评为“优秀组织奖”;同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授予“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6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基地;2017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评为“先进培训学校”、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开发培训中心评为“精准扶贫技能培训基地”、被中华总工会评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 2018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质量和商标战略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宁夏名牌产品”;被评为“西吉县残疾人刺绣培训基地”;2020年全县疫情防控工作中被共青团西吉县委员会评为“爱心企业”;2021年12月被西吉县教育局列入“西吉县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同年公司董事长也被自治区文化厅评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2022年入选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2023年荣获“首届固原市职工五小创新大赛三等奖”。

  今后,公司将持续团结引领当地残疾人创业就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坚守本职岗位,弘扬巾帼精神,不懈拼搏进取,立足新发展阶段,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争创一流,为全面建设家乡贡献巾帼力量。

分享至: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567号   许可证号宁ICP备15001741号-1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新昌东路208号   电话:0951-5668813
网站管理及技术支持: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宁夏新闻网)